大慶混凝土結構實體檢測土層孔隙水壓力變化的測試,一般用振弦式孔隙水壓力計、電測式測壓計和數字式鋼弦頻率接收儀進行測試。地下水位監測,當地下水位的升降對基坑開挖有較大影響時,應對其進行動態監測以及滲漏、冒水、管涌、沖刷的監測。 肉眼巡視與裂縫觀測,由有經驗的工程師每天進行的肉眼巡視工作是很有意義的。混凝土結構實體檢測中心主要對地圈梁、鄰近建筑物及鄰近地面的裂縫、塌陷和支護結構工作失常、流土、滲漏或局部管涌等不良現象的發生和發展進行檢查、記錄和分析。上述監測項目中,水平位移監測、沉降觀測、基坑隆起觀測、肉眼巡視和裂縫觀測等是必不可少的。其余項目可根據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特征及設計要求有選擇地進行,強調量測數據與施工工況的具體施工參數配套,以形成有效的整個監測系統。
大慶混凝土結構實體檢測在《建筑工程檢測試驗技術管理規范》JGJ190-2010中,提到的工程實體質量與使用功能檢測項目有:(1)混凝土結構(2)圍護結構(3)室內環境污染物(氡、甲醛、苯、氨、TVOC)、(4)系統節能性能(室內溫度、供熱系統室外管網的水力平衡度、供熱系統的補水率、室外管網的熱輸送效率、各風口的風量、通風與空調系統的總風量、空調機組的水流量、空調系統冷熱水、冷卻水總流量、平均照度與照明功率密度)系統節能性能檢驗在《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411-2007)中是這樣要求的:采暖、通風與空調、配電與照明工程安裝完成后,混凝土結構實體檢測中心應進行系統節能性能的檢測,且應由建設單位委托具有相應檢測資質的檢測機構檢測并出具報告。受季節影響未進行的節能性能檢測項目,應在保修期內補做。
大慶混凝土結構實體檢測民用建筑工程驗收時,室內環境污染物濃度檢測點應按房間使用面積設置:房間使用面積小于50㎡時,設1個檢測點;房間使用面積大于50㎡、小于100㎡時,設2個檢測點....。當房間內有2個及以上檢測點時,應取各點檢測結果的平均值作為該房間的檢測值。民用建筑工程驗收時,環境污染物濃度現場檢測點應距內墻面不小于0.5m、距樓地面高度0.8~1.5m。檢測點應均勻分布,避開通風道和通風口。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中游離甲醛、苯、氨、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濃度檢測時,混凝土結構實體檢測中心采用集中空調的民用建筑工程,應在空調正常運轉的條件下進行。采用自然通風的民用建筑工程,檢測應在對外門窗關閉1h后進行。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中氡濃度檢測時,應在房間的對外門窗關閉24h以后進行。
大慶混凝土結構實體檢測建筑物主體結構完工時的防雷檢測,1.裙樓頂防雷裝置安裝完畢但未澆灌混凝土時,檢測內容包括:避雷帶、網的類型和焊接質量;引下線和避雷帶、網連接點間的焊接標準;引下線的規格、數量、位置、間距;避雷帶、網和超出屋面金屬物的等電位連接標準。2.轉換層防雷裝置安裝完畢但未澆灌混凝土時,混凝土結構實體檢測中心檢測內容包括:引下線的規格、數量、位置、間距;引下線與圈梁連接點間的焊接標準;3.頂層防雷裝置設置完畢但未澆灌混凝土時,檢測內容包括:引下線的規格、數量、位置、間距;引下線和避雷帶、網連接點間的焊接標準;避雷帶、網的類型和質量;避雷帶、網和超出屋面金屬物的等電位連接標準。
大慶混凝土結構實體檢測動力測定樁承載力的方法最早出現在國外,其初始主要是以能量守恒或動量原理為基礎,根據牛頓撞擊定律通過打樁時的貫入度來計算樁的極限承載力。國外近代動測技術是以應力波理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動力測樁法一般是在樁項作用一動荷載,使樁產生顯著的加速度和土阻尼效應,通過在樁側安裝傳感器測量樁土系統的振動響應,并用波動理論分析和研究應力波沿樁土系統的傳遞和反射,混凝土結構實體檢測中心從而判斷樁身阻抗變化和確定單樁承載力。早在20世紀3O年代,應力波理論就開始被用來分析打樁工程,到1960年史密斯發表了“打樁分析的波動方程法”,波動方程開始進入實用階段。此后在世界各國相繼開展了動力試樁的動測設備和計算軟件的研制和應用。按測試時土的動應變大小,動測法又可以分為低應變動測法和高應變動測法兩類。
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檢測空氣中的甲醛、氨、氡、苯、TVOC。一、室內環境檢測檢測目的、大慶混凝土結構實體檢測依據及范圍,檢測新建、擴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是否能滿足有關規定,預防和控制室內環境污染,混凝土結構實體檢測中心保障人體健康。二、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分類及限量,民用建筑工程按不同的室內環境要求分為以下兩類:Ⅰ類民用建筑工程:住宅、醫院、老年建筑、幼兒園、學校教室等民用建筑工程;Ⅱ類民用建筑工程:辦公樓、商店、旅館、文化娛樂場所、書店、圖書館、展覽館、體育館、公共交通等候室、餐廳、理發店等民用建筑工程。●污染物濃度測量值,除氡外均指室內測量值扣除同步測定的室外上風向空氣測量值(本底值)后的測量值。●判定采用全數值比較法。●檢測結果不合格時,應查找原因并采取措施進行處理。